高校不安排住宿是大趋势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

时间:2024-11-04

  近年来,随着高校扩招硕士研究生,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。为学生提供宿舍,不再是高校的既定规则。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,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住宿。其中,部分高校明确不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提供住宿。例如,北京大学2024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(校本部)明确,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。(12月10日 中国新闻网)

  相关报道一出,引发网友热烈讨论。在不少网友看来,高校不提供住宿服务,显得有点不近情理,学生租住在校外,不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还有额外的经济负担。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理解,毕竟学校面积就那么大,学生人数却越来越多。事实上,高校提供住宿服务面临众多现实障碍,网友还需理性看待。

  对高校来说,相较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,常态化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住宿显得并不现实。首先,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已成趋势。数据显示,本世纪以来,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长,从2003年的22万到2022年的124.25万人,有限的校内宿舍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。此外,学校资源需要优先满足教学、科研方面的需求,在住宿方面的投入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。何况国外高校有着不为学生提供校内住宿的先例,不同住宿服务的探索有助于高校优化资源配置,最大程度服务全体学生。比如复旦大学从2019级开始,除“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”等类别外,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,学校每月会给予其相应补贴。

 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友担心的没有道理,自行住宿意味着学生需要承担额外的费用,同时还对综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,需要学生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。在经济费用与安全隐忧的双重负担下,一些学生对学校不提供住宿难以接受也情有可原。毕竟高校实行了几十年的集中在校住宿,一些学校甚至出台过校规进行“强制要求”,突然要学生接受住宿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事的确需要一定时间。反过来说,硕士研究生作为成年人,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加之部分硕士研究生有着恋爱、结婚的需求,高校不再强制住宿,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住宿需求与发展需求,同时也能给予学生更多自我成长的空间。

  总的来看,高校不予安排住宿是大势所趋,但这个步子不能迈得太大。对于校外居住的学生,高校应尽可能解决学生的担忧与困扰,在整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与相关部门、社区等进行合作,为学生提供住宿资源,并进行适当的补贴与优惠。同时,高校也应一视同仁,给予所有学生选择的权利。唯有如此,高校才能平衡好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天平,推动社会化住宿方式实行得又稳又好。


上一篇:泰山大酒店——从地标到传奇的时光之旅
下一篇:咨询:行业最新报告!2024年中国中式餐饮行业市场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